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吃饭EatingDis

时间:2019/12/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真的是一个美好养眼的时代,男男女女都开始注重自己的身材和着装,在任何一个市中心的繁华街道,潮流的、精致的、纤瘦的,一个个行走的衣架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盛开着巨大生命力的花朵。

可这盛开花朵的背面、阴影底下呢?前段时间我看《奇葩说》,有道辩题是“太胖被人嘲笑要不要减肥?”正方三辩颜如晶,团宠颜如晶。不管她如何被人夸性格可爱、长相天然萌;不管她在节目里表现得多开朗多搞笑,可是谈到自己喜欢的人依然会有些情绪低落的说道:“你以为我没有喜欢的人么?只是现在还不敢说,还是有那么一小颗种子,因为自己的肥胖而自卑。”你看,不够瘦,连喜欢一个人的资格都没有。

人类是多么善于总结,善于找到一条通往结果最简捷的路径。于是排除开所有熙攘的嘈杂,只剩下一个声音简单粗暴、掷地有声:瘦=美=成功!

“要是再瘦?点就更好了。”

“要是再瘦?点就更好了。”这句话仿佛一个真正的魔咒困住了很多人,他们称自己为“兔子”(和“吐”谐音),他们的人生被困在“吃下大量的食物,再将它们吐出来”循坏往复的绝望境地。而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今天小来请到了FGalaxy(一个致力于帮助受到“进食障碍”困扰人群的公益团队)的创始人之一兜兜,她曾经挣扎于厌食暴食症长达10年之久,而后依靠着身边亲朋好友的帮助和自身不断努力的康复治疗,恢复到了健康状态。同时也是这份经历,让她希望为这个在中国尚未被大众了解的人群做一点自己的努力。

而12月的9日和15日有关“进食障碍”的线下活动——“诚·食”公益讲座及工作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原文报名参与。

“我只是想要变得更好一点。”

“我只是想要变得更好一点。”大概所有人都不会想到一个把人逼向绝境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只是如此一颗漫不经心、稀松平常的种子。

在兜兜的记忆里,“种子”是在初中被种下的。大概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缘故,兜兜的食量开始变得很大,而令她感到介意的是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都清瘦得发光,仿佛只有她是闯入中间格格不入的小胖子,自卑和羡慕混杂的情绪开始像小虫子啮咬起来。

“我要变得更好。”暗暗发誓的兜兜开始了自己节食减肥的历程。“一开始只是少吃一点,然后开始一顿不吃,慢慢就会越吃越少,甚至开始拒绝进食。”这是一个颇有成果的减肥方式,兜兜开始变瘦,开始变得像曾经憧憬的自己。她甚至开始得到变美的夸奖,大概没有人可以拒绝这种赞美,当你品尝了糖果的甜美,你就会迫不及待的期待第二颗和第三颗。“我已经瘦了,可我还没变得完美,我需要更瘦。”只是当时她并不知道即使是洪水猛兽,它的幼崽也会非常惹人怜爱。

在节食减肥的几个月之后,猛兽开始悄悄露出狰狞的面目。即使肚子不觉得饿,可是身体对于食物渴求在与理性的反复斗争之中达到了巅峰。兜兜再也抑制不住对于进食的渴望,疯狂的吃东西仿佛让人拥有极度的安全感,是填满内心空虚的唯一途径。可是在身体得到满足之后,进食罪恶感又抑制不住的涌出来。兜兜开始尝试很多方法,让食物尽快消化从身体里面出去,她吃了很多促进消化的药物来缓解内心的不安。直到有一次她看到一部电影里的女主角利用催吐来平衡自己想吃美食的欲望和保持身材的困扰,虽然内心有个声音告诉她这很可怕这不是个正确的选择,可是种子已经发芽,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

其实这并非个例。众多资料显示:进食障碍中的厌食症多发年龄为13-20岁,贪食症则在12-35岁之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的研究显示,约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在节食减肥,其中7%-12%是极端节食者,极易发展成厌食症。其中部分厌食症易发展成贪食症。并据不完全统计,贪食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可能性甚至会高达80%。

“你为什么不好好吃饭?”

兜兜的第一次的催吐并没有形成习惯,因为家人们的如临大敌,带着她反复求医,西医中药都试了个遍。为了防止家人的过分担心带来的麻烦和桎梏,兜兜开始好好吃饭,仿佛之前的一切真的只是因为肠胃不适的草草预演。可是打开的盒子还有什么关闭的理由?到了大二那年,因为母亲罹病,担忧和照顾母亲的压力之下,兜兜根本不在意自己的饮食,吃了就吐已经变成生活里无关紧要的习惯。至于伤害,牙齿被腐蚀、人经常觉得消沉无力,这一切她当然心知肚明,可是侥幸心理竟是至少当下还能过得下去。

但其实进食障碍导致的催吐、过度消瘦则会让人心律失常、多器官衰竭,甚至抑郁自杀,是精神科里致死率最高的病种,高达5%-20%。

可是这种无望的生活始终没有一个尽头,兜兜开始变得非常痛苦也非常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可能病了。她开始上网搜索一切关于厌食症的相关信息,越查越触目惊心,她开始确信自己的病症也开始非常恐惧。兜兜虽然第一时间将病情告知了父母,因为她觉得依赖的家庭可以给她带来最后绝对的安全底线,但是对于其他人她选择了保密。其中包括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耻辱,我很怕别人会看不起这一类的精神病患者,觉得说出来之后,我会失去所有的机会,没有人给我工作,没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不敢说。”

兜兜的心态并不是孤例,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LinkBG在访谈中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具有高水平的病耻感。40.1%~70.5%的患者会对自己的病情保密,42.3%~67.7%的患者会避免社会交往。

可是兜兜万万没想到,把自己袒露给父母并不像之前想象得那么美好。兜兜的父母亲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关于吃饭的一件事,于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她吃饭这件事情上。“他们不停不停地在强调吃饭这件事,反复问我为什么不吃饭,为什么不听话,我开始以为能从家庭中受到鼓励,却未曾想过遇到更多的压力。”兜兜的唯一一次自杀也是在这个时刻,因为母亲把她逼急了,这也是她创办为FGalaxy的初衷之一,对对ED者以及他们的家?提供?个能够得到理解、?持和?量的所在。只不过好在,最终兜兜的父母和她的病症产生了和解,并为她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除了父母的支持以外,兜兜还是积极地开始了治疗,但是目前国内医疗体系复杂且不科学,针对“进食障碍”的专业科室非常少。兜兜一医院的精神科,在这里医生只是给她开了抗抑郁的药物和简单的心理疏导,并没有得到对症有效的治疗,在之后兜兜转转之下,找到了陈珏,专门从事进食障碍研究治疗的医生,也是我们这次讲座的嘉宾之一。除了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兜兜也坦诚身边的朋友也是给了她很大的鼓励。“朋友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种很有逻辑非常正能量的朋友,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做这样一个线下互助的团体。我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其实要比从医生身上得到的还要多。”

“它是我的一部分。”

现在的兜兜仿佛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对于“进食障碍”患者这样的标签也很淡然,她告诉我曾经有个医生和她说,“进食障碍”患者不是“进食障碍”本身,而是被“进食障碍”困扰的人。这样的经历反而让她更能正视这“洪水猛兽”,“不要厌恶和逃避它,它确实发生了,也改变了我生活中每个细节,这是我的性格造就了它,它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永远没办法把它祛除。但我会改变吃饭以外的习惯去改变它,我们都会因此变得更成熟,这是一个人格的成长,教会我们永远不要以惩罚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去取悦别人。”

这些来自兜兜的亲身经历,虽然已经摆脱“进食障碍”的她可以从容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可是字里行间依旧弥漫着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且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

“进食障碍”作为?理疾病,了解它的人非常有限。可其实,它可能就在你的身边,ED的患者绝?部分是?性,据历史数据统计,我国年轻?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3%,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升?,男性患者的?例也在攀升。

ED被视为“精神病理学中最令?失望和顽固的疾病之?”,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前还很难确定有什么具体药物对患者有效。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是最?的。然??前国内针对“进食障碍”的专业科室很少,接待能?亦?分有限。

而对于康复期患者及其家人,如同身处不断循环的“炼狱”,茫然?助。所以也非常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有经验的伙伴互相?持和分享。

“诚·食”公益讲座及工作坊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
甲氧沙林搽剂能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dssnz.com/zdyd/7076.html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