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7292293087593&wfr=spider&for=pc最近,在刷知乎的时候刷到了一个问题:3岁的女儿准备了一个尺子说「大人做错事也要打屁股」,应该允许吗?这个问题总浏览量突破多万,并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思考与热议。当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又会想到什么呢?根据题主给出问题的背景描述,大概意思是: 为了防止女儿受伤害和听话,他们和3岁女儿立了个规矩:如果犯了非常违背他们原则的错误,比如试摸电门、摸药品、玩刀子这些行为,他们就会用尺子打她屁股作为惩罚,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为“责打”。有一天,3岁的女儿准备了一个尺子对大人说「大人做错事也要打屁股」。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反应?也许大家看到孩子的反应,会跟孩子父母刚开始的反应一样,情不自禁地笑一下。这种话从孩子口中说出来时,站在大人的角度第一反应会觉得有点幽默和新奇,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你会发现,她并没有跟你开玩笑。在孩子的眼里,父母起到了“镜子”的作用。作为小孩,她的判断力和自控力有限,她只是觉得大人的做法是这样,那么当她遇到类似情境,自己也应该做出这样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可能会把孩子带入错误的认知里面。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的行为也会时常映射到孩子的行为上面。既然孩子的很多行为会模仿大人,“责打”的方式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那么,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该怎么做更好呢?一、父母得意识到“责罚”并不能“教”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纠正错误,出发点是对的,但“责罚”的方式真的好吗? 伊凡·巴普洛夫的经典喂狗实验,常常被迁移到孩子身上来做类比分析:伊凡·巴普洛夫在每次给狗狗喂食的时候都按铃,一段时间以后,即使在按铃的时候不喂食,狗也会分泌唾液,巴普洛夫将“铃声”和“喂食”通过训练联系起来,从而让狗形成条件反射。 那么在后期,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行为,也会自动产生“条件反射”。 “责罚”的方式,本质上将“我们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和“做了之后会产生负面后果”两者联系起来。比如,孩子把碗打碎了,如果他过往曾经受到过类似情境的挨骂,他会产生即将会被骂的惩罚预期,孩子可能会为了逃避这种惩罚而选择逃跑等回避行为。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人脑可划分为三大脑区:第一脑区控制人的无意识活动,比如:心跳、呼吸,逃生本能等;第二脑区控制人的情绪,也被称为“情绪大脑”,形成恐惧、焦虑等情绪;第三脑区是人独有的理性大脑,也称为“思维大脑”,被用于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情况的应对。 “责罚”行为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大脑”,产生恐惧、自卑等心理反应,而“纪律”“习惯”则依托于“思维大脑”,然而这两者所触发的脑区是不同的。 如果父母通过“责罚”的行为,让“不希望你做的事情”和“负面后果”结合起来,那么当孩子做了“父母不希望做的事情”,条件反射会让他直接从“情绪大脑”跳到本能反应:逃避,而不会经过“思维大脑”的分析,从而形成“纪律”。 所以,“责打”并不能起到让孩子意识到错误之后要遵守纪律的作用。 二、保持良好沟通,放弃“责罚式”教导 当孩子犯错,良好的沟通可能会比简单粗暴的责罚,让孩子更“长记性”,更容易接受。 当孩子犯错了,首先不是马上的责罚,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想这么做?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要知道孩子天生就对这个世界感到陌生和好奇,你跟他说这个东西很危险,但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于是出于好奇,他们会通过尝试等方式去形成体验,进而去认知这个世界; 你跟他说这件事不能做,他只知道做了会被责罚,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做,自然下次他可能还是会这么做,或者为了逃避责罚而选择逃跑。 如果把责罚换成沟通:当他告诉你他摸电门、接触火是想知道是什么感觉,你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只是好奇,想通过这种体验去获得认知,那么你可以告诉他这些东西它们是什么,你为什么希望他下次不要接触,这些行为会带给他怎样的危险,从而起到提醒作用。 当你在沟通中把“我不希望你做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和细节告诉他的时候,这时候他的“思维大脑”会启动,他会去思考,原来父母不让我这么做,是出于这些原因,他会慢慢形成一种意识。 当然,这种方式不能一蹴而就,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地做引导。 三、给出合理的引导,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遇到更多“危险”的情境,不是每个时刻父母都能够作为“超人”挡在他们前面不让他们受到伤害。 可以通过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给出针对性的引导,这种引导可以是口头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以身作则”的方式。 比如,当他踢球把膝盖的皮刮破了,这时候最好的方式不是责骂他为什么要去踢球,你可以告诉他地滑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踢球,或者踢球的时候最好要多注意下,如果不小心摔倒受伤了,应该如何求助或者处理伤口。 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他会慢慢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做什么事会产生什么后果,这种后果他是否可以承受的起,当产生了后果或遇到了危险,他应该要怎么办? 这种引导同时会锻炼他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帮助他在日后遇到问题或选择的时候,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或者作出合理的决策。 以上图片来源于电影《银河补习班》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重要的引路者。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会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如何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好的引导比责罚更有效。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生活中给他们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引,可能会起到更佳的效果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